讓單車騎乘體驗更有效率

透過全新的介面與互動設計增進單車騎乘的樂趣

角色
完整 UI/UX 設計
使用者研究
資訊架構
時程
1 年
(2019 六月 - 2020 七月)
工具
Sketch
InVision
團隊成員
前端 - Boris Lu, Po Chuan Chen, Denny Cheng
後端 - Elvis Lee
產品經理 - Rebecca Zheng

背景

在 2018 年 5 月,Velodash 誕生了,幫助無數車友在騎乘時掌握車友位置,並且紀錄自己的騎乘軌跡。隨著使用者數量的成長,我們收到了越來越多的改善意見,同時,工程部門決定使用 Flutter 語言代替原生 iOS 與 Android。我們決定藉著這個機會更專注在車友的實際需求,去蕪存菁地改善現有產品。於是我參與了這個非常有野心的計畫—重新設計 Velodash App。

找出問題所在

在發現過去的產品已經逐漸無法負荷逐漸龐大的使用者與各種需求後,首先我們決定將使用者的想法帶進公司內部,找到真正需要專注的核心價值。我們針對產品主要功能進行了 1 份​問卷調查、6 場易用性測試及 12 場訪談,並且與車友一起實際騎乘​​。目的為找出使用者目前遇到了哪些問題,以及這些問題是否值得被解決。

主導易用性測試,包含測試腳本、原型(prototype)製作與現場執行

與車友一起實地騎乘,並觀察使用情境

易用性測試的結果分析

早期洞察

1. 車友不太願意在騎乘時搭配使用 Velodash 作為輔助騎乘的工具。
2. 當團體騎乘時車友彼此的距離拉開之後,往往無法很順暢地聯絡,必須透過其他的軟體或工具輔助,造成額外的等待或是誤會。

為什麼這些問題值得解決?

我們發現在活動當中,許多使用者不願意使用手機紀錄,即使開始記錄,有一半以上的使用者在途中就離開紀錄了,不僅無法紀錄完整的騎乘軌跡,查看重要資訊,在與車友的溝通與互動上更可能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與誤會

騎乘時若沒有一個清楚有效的溝通管道,會導致使用者在等待與尋找車友時造成額外的時間與心力耗費,甚至讓車友在騎乘時增加不安心感

重新定義問題

經過訪談過後,我們發現了背後更深一層的問題,導致上述看到的現象。

1. 擔心使用 APP 會過於耗電

車友擔心使用 APP 會導致手機沒電而不敢使用,就算開始記錄,在手機電量剩下 50% 左右就會感到擔心而放棄使用 Velodash 紀錄。

2. 車錶與 APP 資訊重複

在騎乘的時候幾乎所有車友都會使用車錶,而在騎乘頁面卻一定會出現與車錶重複的資訊,讓車友認為使用起來造成資源浪費而擔心使用。

3. ​沒有有效的溝通管道

車友期待在騎乘時能夠彼此傳送訊息,然而複雜的步驟不僅導致騎乘時無法直接傳送訊息,還必須結束騎乘才能達到目的。

問題陳述

在訪談與問卷結果中,我們發現了 3 個主要的問題:耗電、與原本裝備功能重複、溝通管道不良。前兩個問題導致車友在騎乘時不願意使用手機紀錄,或是記錄到一半就放棄,而沒有有效的溝通管道導致在騎乘時溝通變得相當困難。​
於是,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

「我們如何提供車友體驗更佳的騎乘過程?」

設計成果

​有感,才是真省電

Velodash 幫助你在騎乘時節省大量電力,我們只在需要的時候提供你理想的資訊。

​輕輕一滑,就看到想要的

不管你有沒有搭配使用車錶,都能輕鬆靈活調整資訊欄位,看到真的需要的資訊。

溝通變得更簡單

只要一個點擊,就能以各種形式與朋友溝通,甚至不必離開騎乘頁面。

​我是如何設計的?

1. ​有感,才是真省電

研究指出將近 45% 的使用者認為我們的產品太過於耗電,同時也是大部分車友認為難以與朋友推薦我們產品的主因。

耗電的主因不外乎為螢幕消耗、資訊傳輸、GPS 紀錄三大原因,Wi-Fi、藍芽與通知等手機設定也會有影響,我們決定先針對螢幕與資訊傳輸進行調整。

​1. 螢幕亮度:我們首先針對幾乎所有使用者都開啟的「螢幕省電模式」進行調整,將亮度從原本的 30% 亮度改為接近全黑的模式,大幅降低螢幕本身帶來的耗能;只要一個點擊,即可回到正常模式,不必擔心需要時找不到數據的問題。另外,我們將深色模式作為預設模式,並增強了開啟的動機,進一步降低螢幕耗能。

2. 資料傳輸:我們首先調整了「位置接收頻率」,由於新的螢幕省電模式不再顯示地圖,因此也無需再顯示位置資訊。我們決定只要在螢幕不顯示地圖的情況下(包含「關閉螢幕」及「自動省電模式」),都停止接收位置資訊。這個改變對資料傳輸帶來大幅的影響,不論關閉或開啟螢幕,都能節省大量電力,滿足了所有情境

另外,我們發現車友觀看手機的頻率比我們想像中還要低,因此無需太過頻繁地更新位置訊息。我們決定將「位置上傳頻率」從「1 次/1.5 秒」調整為「1 次/30 秒」或「1 次/行進 100 公尺」,讓資料耗能不僅在下載時有所改善,上傳也能更加省電。

2. ​輕輕一滑,就看到想要的

根據研究發現:
1. 將近 50% 使用者喜愛的功能為「查看朋友位置」
2. 喜愛「查看騎乘數據」功能的使用者不到 20%​

當近 80% 的車友已經有車錶記錄「騎乘數據」時,我們無需再強迫提供重複且可能更不精準的騎乘數據,其實只需提供真正需要的資訊—地圖與位置即可。

基於以上的發現,我在紀錄騎乘數據面向,設計了更為彈性的數據顯示頁面,在原本的兩種模式之外,加上第三種只顯示地圖的模式,讓車友可以專注在車友位置與地圖導航上。

我也改善了騎乘頁的互動模式,讓車友在輕鬆上拉下拉的過程中調整自己的騎乘資訊。

3. 溝通變得更簡單

溝通在團體騎乘時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我們訪談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參加者在騎乘時期待可以直接傳送文字訊息,更會在騎乘結束後分享圖片作為保存紀錄的方式。

然而原本因技術限制讓傳訊息的流程變得繁瑣、不直覺,且無法傳送圖片。因此我首先改善了騎乘時的傳訊息流程,幫助車友在騎乘時能更快與朋友或主辦單位互相傳送重要資訊,並設計傳送圖片功能,讓車友在騎乘完後能夠繼續留在平台上互相分享彼此的紀錄與相片。

除了騎乘以外的事

重新打造資訊架構

經過易用性測試後,我們發現使用者在使用上會常常找不到想要找的內容,於是我首先為目前產品建立並重新設計一套資訊架構,針對不符合使用者心理模型(mental model)的部分進行調整,例如將我的活動、收藏路線等屬於使用者相關資訊的內容從「探索」頁移至「個人資料」頁面,同時將產品的版面變得更有彈性。

建立起更清楚易用的設計系統

原先產品的設計檔都在 illustrator 上,且不同頁面或元件就會分成不同的檔案,為了更好整合設計元素,我在 Sketch 上重新建立了產品的設計檔案,並設計了一套包含字體大小、元件庫、間距的設計系統,幫助工程師在重新建立產品時能有更一致的設計元件與原則可以參照。

為目標使用者設計更為通用的產品

在測試過程中,我們觀察到一項有趣的發現—我們的目標使用者在閱讀時普遍會瞇起眼睛或是將手機拿到較遠處。而根據研究,我們平台大部分的使用者年齡落在 40 到 60 歲,原本的字型大小對他們其實是明顯不足的,也因此我們決定將產品大部分的字體大小從原本的 14 到 17pt 調整成較易閱讀的 16 到 20pt

​確保產品品質

在決定了設計方案後,我們就開始進入了交付設計與測試的階段,在交付後與工程師討論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更多以往沒注意到的設計細節與狀態,讓我未來設計上能考慮到更完整的技術限制與使用情境。

另外,這個專案主要是我在主導品質控管(QA)的工作,除了關注產品品質以及設計細節、找到測試產品的問題,更需要與工程師來回溝通討論問題可能的解決方案,為了幫助工程師更瞭解使用情境,我也主動在上線前的幾次測試邀請了工程師與我們一起到戶外測試。

上線前的準備

同時,為了減少重複資源浪費及提高產品品質,在手動測試外,我也推動了自動測試,並規劃自動測試的範圍、形式與驗證形式。更在上線前與產品經理一同規劃封閉、公開測試的流程與回饋機制

​成效與影響

產品在2021年2月2號正式上線,並在上線後的兩個月內,就收到了許多車友直接正面的回饋,我們認為這是團隊非常大的鼓勵與成就,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只花了一年的時間重新設計並重新打造我們的產品,不僅解決了產品面臨幾個最大的問題,更在商業面帶來了正面影響

月活躍使用者(MAU)提升了49%

En
繁中